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摘要197)      PDF (503KB)(766)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 方法 在28 m 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 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 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33 (6): 776-7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2
3种蚊虫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诱集效果的研究
邓惠, 刘礼平, 许齐爱, 廉战民,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76)      PDF (532KB)(892)   
目的 通过模拟试验测试3种蚊虫引诱剂(诱思达引诱剂A、B、C)、不同流量CO 2及其组合诱集白纹伊蚊的效果,筛选出最优的组合,为化学信息素监测仪在媒介伊蚊监测现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进行诱集试验,在模拟室投放200只白纹伊蚊,分别进行3种蚊虫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引诱剂与不同流量CO 2组合对媒介伊蚊的诱集试验,24 h后观察结果。采用 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比较分析不同引诱剂、不同流量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 结果 CO 2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50.42%、64.67%和74.33%,引诱剂A、B、C的平均诱集率分别为66.40%、70.30%和53.00%。引诱剂A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66.67%、67.33%和79.67%,引诱剂B与流量为80、150和200 ml/min的CO 2组合诱集率分别为70.67%、78.67%和82.33%。 结论 在模拟试验中,远程控制化学信息素诱蚊监测仪组合蚊虫引诱剂与CO 2,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引诱剂或者CO 2。该监测方法可用于媒介伊蚊的现场监测与防治。
2021, 32 (5): 637-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6
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种间竞争实验研究
陈宗晶, 秦冰, 白安颖, 吴军, 邓惠, 段金花, 刘礼平, 芦瑞鹏, 阴伟雄, 林立丰
摘要326)      PDF (458KB)(705)   
目的 研究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的种间竞争,评估埃及伊蚊的扩散能力。 方法 2017年3-8月,将捕自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2龄幼虫各100条在养蚊室混合人工饲养,羽化18 d后,用电动吸蚊器吸取成蚊进行分类,计数,并收集所有蚊卵,放入水中进行下一世代混养,共进行6个世代的混合饲养,通过数量的多少比较不同蚊种的竞争能力。 结果 每批蚊虫首先羽化的蚊种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羽化要晚3 d以上。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数量在每个世代均多于本镇的白纹伊蚊平均数量和梅州市的白纹伊蚊数量;有5个世代比茂名市的白纹伊蚊多,1个世代少;有4个世代比雷州市企水镇、韶关和深圳市白纹伊蚊数量多,2个世代少;有2个世代比湛江市的白纹伊蚊多,4个世代少;有1个世代比广州市的白纹伊蚊多,5个世代少。 结论 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对广东省梅州、茂名、韶关和深圳市等地的白纹伊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0, 31 (4): 486-4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23
广东省雷州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分布现状调查
陈宗晶, 邢烽, 张丽菊, 邓惠, 周静雅, 黄景意, 蔡松武, 刘礼平, 阴伟雄, 吴军, 林立丰
摘要388)      PDF (510KB)(782)   
目的 掌握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在广东省雷州市的分布现状,评估其传播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的风险。 方法 2017年7-8月,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定位,采用幼虫吸管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对广东省雷州市乌石、企水镇和沿海村落伊蚊的分布进行调查。 结果 乌石镇调查了79处住宅和23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34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17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4个,二者共生点3个;企水镇调查了55处住宅和28艘渔船,共检出伊蚊阳性点17个,其中埃及伊蚊阳性点4个,白纹伊蚊阳性点13个。流沙镇到纪家镇的15个沿海村落308处积水,未发现埃及伊蚊,检出伊蚊均为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多孳生于居民住宅和渔船的储水容器中,而白纹伊蚊主要孳生于室外容器和轮胎积水。 结论 埃及伊蚊在雷州市仅分布于乌石和企水镇,并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两镇的靠港大型木制渔船存在埃及伊蚊分布,是埃及伊蚊侵入的可能来源。
2018, 29 (6): 590-5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6.009
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调查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阴伟雄, 邓惠, 邹钦, 林立丰
摘要364)      PDF (344KB)(982)   

目的 调查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应急控制后期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科学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0月底至11月初,在登革热疫情控制后期,分别在广州市的海珠区、白云区,佛山市禅城区、南海区,汕头市潮阳区,潮州市潮安区和揭阳市榕城区登革热疫点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蚊虫抗药性检测方法 生物测定法》(GB/T 26347-2010)中的敏感基线法之幼虫浸渍法进行检测。结果 广州、佛山、汕头、揭阳和潮州等5市(区)白纹伊蚊对双硫磷和残杀威抗性倍数分别为4.92~8.33和2.35~6.23倍,呈低抗水平;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3.53~31.29、8.35~38.69和2.63~37.04倍。广州市对菊酯类杀虫剂大多达到中抗水平,佛山和潮州市大多为低抗水平,揭阳市为低抗水平,汕头市大多为中抗水平。结论 白纹伊蚊的防治应坚持综合防制的原则,加强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避免使用中高抗性药物,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7, 28 (2): 141-1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7.02.011
广东省蚊媒西尼罗病毒携带情况调查研究
段金花, 蔡松武, 吴军, 邹钦, 阴伟雄
摘要262)      PDF (701KB)(929)   

目的 了解广东省蚊媒的构成、发生消长及西尼罗病毒的携带情况,为及时有效地切断西尼罗病毒病传播途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在广东省的广州、佛山、东莞、茂名市的城区和郊区设点,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蚊媒携带的西尼罗病毒。结果 广东省蚊媒平均密度为11.80只/灯,其密度高峰在4-5月,生境中以牲畜棚中的密度最高。致乏库蚊/致倦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9.90%,为优势蚊种。RT-PCR法未检测到西尼罗病毒阳性。结论 致乏库蚊/致倦库蚊是广东省的优势蚊种,加强监测可以掌握其消长规律,为制定适宜的防制措施和预报预警其可能传播的西尼罗病毒提供科学依据;对广东省内西尼罗热的传播媒介种类及其传播流行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5, 26 (6): 558-56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6.005
广东省某市特殊场所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制策略
段金花, 蔡松武, 阴伟雄, 刘文华, 吴军, 邹钦, 林立丰
摘要445)      PDF (850KB)(747)   

目的 了解广东省垃圾填埋厂、肉联厂等特殊场所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方法 在野外孳生地采集家蝇幼虫,通过点滴法测定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量,实验数据用机值法统计分析。结果 垃圾填埋场家蝇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的LD50分别为13.7179、3.5971、5.5982和0.7704 μg/虫,肉联厂分别为1.0999、0.7278、8.3314和0.5322 μg/虫,抗性系数为58~2525倍,比1996年增高了1~103倍,比1991年增高了2~1383倍,抗性水平均已达高抗以上,垃圾填埋场对氯菊酯、溴氰菊酯和DDVP的抗性水平都高于肉联厂。结论 广东省特殊场所的家蝇对部分杀虫剂产生了高抗性,对拟除虫菊酯类的抗性增长很快;垃圾填埋场、肉联厂等特殊场所的家蝇防制应实行综合管理策略,科学用药。

2013, 24 (3): 229-231.
10%环氧乙烷实验室及现场杀虫灭鼠效果研究
廖如燕, 张显光, 白静, 陈胤瑜, 梁文俭, 钟昱文, 阴伟雄
摘要738)      PDF (888KB)(838)   
目的 了解10%环氧乙烷和90%二氧化碳混合气体对有害生物的杀灭效果。 方法 采用直接吸入染毒法,观察试靶动物中毒时间及死亡情况,并经过模拟现场试验与集装箱现场验证。 结果 该混合气体施药剂量为100 g/m 3时,对实验室内害虫的KT 50均在71 min内,当施药剂量为50 g/m 3时,KT 50均在163 min内。在模拟现场和集装箱现场试验中,每种试靶动物在预定的施药剂量和熏蒸作用时间击杀率均达100%,与实验室结果相符。实验室及现场试靶动物24 h死亡率均达100%。 结论 阐明了10%环氧乙烷和90%二氧化碳混合气体杀灭靶标昆虫在不同剂量及作用时间的关系,为今后集装箱熏蒸工作中设定正确的投药量及时间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2, 23 (4): 298-300.
广东省清远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蚊虫群落动态变化规律
刘文华, 林立丰, 蔡松武, 吴军, 段金花, 邹钦, 阴伟雄
摘要951)      PDF (984KB)(907)   

目的 研究城市化过程中病媒蚊虫群落特征和演替动态变化,了解主要传播媒介蚊虫种群动态及与城市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诱法,连续4年在清远市调查蚊虫种群密度。结果 此次调查清远市蚊虫有致倦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5种;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群落种群数量的92.27%;其次为骚扰按蚊,占3.98%;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少,各占1.62%;中华按蚊仅占0.51%。在研究期间,比较2006年与2008、2009年数据,结果 表明群落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其中致倦库蚊在种群中所占比例逐渐减少,白纹伊蚊所占比例逐渐增加,中华按蚊在种群中逐渐消失,三带喙库蚊在群落中数量波动较大。不同蚊种在夜间呈现不同活动节律,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19:00-22:00其密度逐渐增加,高峰主要在21:00之后;白纹伊蚊在夜晚各个时间段都有活动,活动高峰主要在20:00之前;骚扰阿蚊呈现与白纹伊蚊相似的活动规律。结论 清远市在城市化过程中,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逐渐增加,而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则在不同年份中波动较大;传疟媒介中华按蚊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需要加强登革热和乙脑媒介的监测和防控。

2011, 22 (6): 561-563.
广州市斯氏屋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初步研究
易建荣1,段金花1,林立丰1,张世炎2,梁练2,阴伟雄1
摘要1294)      PDF (308KB)(855)   

【摘要】 目的 探讨斯氏屋顶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参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州市所辖9个区内所捕获的53只斯氏屋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存活率为3.8%,其总平均摄药剂量为30.31 mg/kg,存活平均摄药剂量为58.29 mg/kg。经与同期同地家栖鼠抗药性比较,该鼠种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敏感性介于黄胸鼠与褐家鼠之间。结论 控制斯氏屋顶鼠可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2009, 20 (4): 317-318.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刘文华, 易建荣, 卢文成, 阴伟雄
摘要1266)      PDF (507KB)(1504)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 将MOI分为4个层次:<5、 5~20、 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 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2009, 20 (1): 51-54.
4种蚊香现场驱蚊效果观察
刘文华;林立丰;蔡松武;段金花;卢文成;阴伟雄
摘要1357)      PDF (311KB)(771)   
目的 在野外现场检测4种不同蚊香的驱蚊效果,探讨在野外同时检验不同蚊香控制蚊虫的方法和评价办法。方法 利用人诱法比较测定控制前后蚊虫密度的下降率。结果 本试验采用的主要蚊虫是致倦库蚊,其活动叮人高峰期在22:00-23:00。蚊香样品A、D使蚊虫的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2%和90.5%;样品B、C使致倦库蚊密度下降率为72.5%和78.1%。结论 4种蚊香样品在现场有良好的驱避致倦库蚊的效果,且蚊香A、D的驱蚊效果要好于蚊香B、C。进一步结合室内模拟现场试验,可以纠正或减少现场试验误差。
诱蚊诱卵器与诱卵杯现场监测效果的比较研究
林立丰1;蔡松武1;卢文成1;段金花1;阴伟雄1;易建荣1;陈清2
摘要1111)      PDF (156KB)(848)   
目的 通过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在现场的平行性试验,分析两者对伊蚊的引诱效果以及是否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评估诱蚊诱卵器现场监测伊蚊的效果。方法 2004年8-11月和2005年2-8月,选择广州的一个校园,将准备好的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每隔50m平行布放在阴凉隐蔽的场所,两个距离在1m左右,每月交替摆放位置,布放后4和7d检查诱蚊诱卵结果。结果 诱蚊诱卵器和诱卵杯布放4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35.5和56.7,布放7d时阳性指数分别是53.3和71.5,诱卵杯布放7d时的诱卵指数是诱蚊诱卵器布放4d时诱卵指数的2倍。诱蚊诱卵器可以诱集成蚊,布放4d,回收662个诱蚊诱卵器,诱伊蚊密度指数为1.21±1.12,每个诱捕蚊虫为0~8只;布放4d的诱蚊诱卵器诱卵指数与诱卵杯布放7d的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r=0.838, P=0.001, y=25.548+1.312 x。结论 诱蚊诱卵器法直接通过诱蚊诱卵指数敏感地反映实际成蚊密度的变化和季节消长,诱蚊诱卵指数与目前国际通用的诱卵杯诱卵指数存在正相关关系。
广东省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蔡松武;邹钦;张贤昌;阴伟雄;卢文成;陈文胜
摘要1203)      PDF (189KB)(727)   
目的 探讨广东省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广东省5市所捕捉的769只褐家鼠、303只黄胸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1.69%和12.21%,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0.36和131.96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褐家鼠均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产生抗药性个体。结论 以黄胸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同时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广东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现状与抗性治理对策
蔡松武;林立丰;段金花;阴伟雄
摘要1332)      PDF (97KB)(815)   
目的 调查广东省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以提出预防蚊虫产生抗药性的相应对策。方法 在广东省5座城市(分别位于东、南、西、北、中位置)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WHO生物测试法进行测定。结果 广东省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系数分别为3.10~4.20和2.23~2.91,均呈低抗药性;对马拉硫磷抗药性系数为1.05~1.91,属敏感;部分城市白纹伊蚊对其他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结论 应加强对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预防或延缓抗药性产生。
清远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黄亿初2;吴军1;张世炎3;蔡松武1;段金花1;阴伟雄1;林立丰1
摘要1321)      PDF (100KB)(657)   
目的 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 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 经对清远市城区及所辖3个县城区内所捕获的155只褐家鼠、13只黄胸鼠、2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0.65%、0和50.00%,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9.82、84.92和453.70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 以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而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新型毒鼠膏剂控制小家鼠试验研究
易建荣;林立丰;张贤昌;卢文成;蔡松武;阴伟雄
摘要1089)      PDF (101KB)(701)   
目的 研究小家鼠的防制技术。方法 通过实验室、现场试验,测定溴敌隆毒鼠膏剂的接受性和杀灭效果。结果 毒鼠膏剂在多种条件情况下性能良好,30d内未发生霉变。经实验室有选择接受性试验其摄食系数为1.56。现场试验中小家鼠对膏剂的消耗率为33.60%,灭鼠效果为82.18%。结论 该毒鼠膏剂对小家鼠有良好的适口性和杀灭效果,且性能稳定,有推广应用价值。
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的研究
蔡松武;林立丰;卢文成;阴伟雄;易建荣;段金花
摘要1113)      PDF (93KB)(759)   
目的探索在广州市城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进行现场超低容量喷雾,杀灭室外白纹伊蚊成蚊的合适喷药量。方法在实验室、现场分别进行高效氯氰菊酯超低容量喷雾,观察对敏感白纹伊蚊及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杀灭效果。结果在实验室测得高效氯氰菊酯当喷药量为0.4ai·mg/m 2时,对广州市城区白纹伊蚊成蚊的致死率为96.0%;在现场测得当喷药量为0.5ai·mg/m 2时,距喷药点5、10、15m,对靶虫的杀灭率分别为100%、96.0%、75.0%。结论采用高效氯氰菊酯以0.5ai·mg/m 2的药量进行超低容量喷雾,在有效喷幅范围内对白纹伊蚊有良好的控制效果。
广州市家栖鼠对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抗药性研究
易建荣1;林立丰1;伍任初2;何伯新2;梁练3;段金花1;张世炎3;阴伟雄1
摘要1253)      PDF (111KB)(702)   
目的探讨家栖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抗药性变化。方法按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无选择性摄毒试验。结果经对广州市所辖9区内捕获的130只褐家鼠、31只黄胸鼠、18只小家鼠进行抗药性监测,其抗性率分别为8.5%、45.2%和27.8%,总平均摄药剂量分别为17.72、278.46和1164.24mg/kg,按家栖鼠抗药性检验标准,黄胸鼠和小家鼠对第一代抗凝血剂杀鼠灵已形成抗药性种群,褐家鼠有抗药性个体产生。结论以黄胸鼠和小家鼠为优势种的场所,要考虑使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以褐家鼠为主的场所,则可继续使用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但应加强对灭鼠药物的敏感性监测,科学、合理用药。
ELISA检测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SARS特异性抗体的初步研究
裴福全;崔惠儿;林立丰;吴军;易建荣;段金花;阴伟雄;阮彩文;卢文成
摘要1011)      PDF (2524KB)(571)   
目的了解广东省各地鼠形动物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探讨鼠形动物尤其是家鼠类媒介生物,与SARS流行是否存在相关性提供参考。方法在广东省各地与SARS相关或被认为可能相关的场所诱捕鼠形动物,留取血清,用葡萄球菌A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SPAELISA)及常规ELISA检测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在广东省各地共获取鼠形动物(包括褐家鼠、黄胸鼠、小家鼠及臭)血清193份,用SPAELISA检测,7份特异性抗体阳性,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率3.6%;其中139份褐家鼠、黄胸鼠血清用常规ELISA重复检测,检出阳性18份,阳性率12.9%;SPAELISA检测阳性者中5份用常规法复检,4份仍为阳性;所有阳性者均来自广州、佛山、深圳3地。结论在广东省各地捕获的鼠形动物中,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均为褐家鼠或黄胸鼠,阳性者的地域分布似乎与广东省SARS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SPAELISA法检测Rats类家鼠血清SARS冠状病毒特异性IgG的敏感性可能低于常规ELISA法,而检测阳性者与SARS冠状病毒接触或感染的相关程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两种重要登革热媒介蚊虫的种间竞争研究
刘礼平;段金花;林立丰;蔡松武;阴伟雄;易建荣;卢文成
摘要1089)      PDF (95KB)(704)   
目的了解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种间关系。方法在温度25~28℃、RH65%~80%、光周期(L∶D)12∶12的实验条件下,将两种伊蚊Ⅳ龄幼虫各100条混合饲养(亲代P 0),用电动吸蚊器吸取各代成蚊约1000只进行分类观察。结果在各代中,白纹伊蚊的种群数量大于埃及伊蚊,且随着传代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到子2代(P 2)时,该混合群落中已经观察不到埃及伊蚊。结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存在着激烈的种间竞争关系,并以白纹伊蚊优胜。
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的调查分析
易建荣;林立丰;段金花;吴军;裴福全;卢文成;蔡松武;郑焕英;阴伟雄
摘要1141)      PDF (212KB)(690)   
目的调查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鼠形动物携带SARS冠状病毒(CoV)情况,为寻找SARS的源头和传染途径提供证据。方法常规方法捕捉老鼠,采用巢式PCR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基因序列检定技术、病毒细胞培养技术进行测试。结果在广州市与SARS相关的卫生医疗机构内捕捉的鼠形动物共3种59只;用SARSCoV特异性引物对32份肛拭子样本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肛拭子样本有4份阳性,阳性率为12.5%;阳性片段基因序列与SARSCoV同源性为90%~96%;PCR扩增片段阳性样本细胞培养结果未能分离到SARSCoV。结论鼠形动物能否携带和传播SARSCoV,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小家鼠对南方常见基饵的接受性观察
易建荣;阴伟雄
摘要845)      PDF (86KB)(845)   
目的:了解小家鼠对南方常见基饵的接受性,为配制理想毒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有选择接受性试验测定各基饵的摄食系数。结果:小家鼠对小米最嗜食,小米的摄食系数为1.73,比摄食最差基饵多1.46,是其取食量的6.5倍;大米、碎面、小麦、玉米次之;花生米、稻米较差。结论:南方毒杀小家鼠的基饵应以小米、大米为最佳选择。
粘鼠胶板的效能评价
易建荣1; 林立丰1; 方苓1; 胡永成1; 戚根贤2; 黄浩泉3; 钟向荣3; 阴伟雄1
摘要1005)      PDF (82KB)(770)   
目的:研究粘鼠胶板生物效果检测方法及其粘鼠效果。方法:用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和急性皮肤刺激试验评价其安全性;用剥离强度评价粘鼠胶板的粘力;用模拟现场及现场的粘捕鼠率评价其粘鼠效果。结果:急性经口LD 50(♀、♂)>5000mg/kg,急性皮肤刺激属无刺激性;剥离强度为100g/cm 2;经对剥离强度与粘捕鼠率相关检验得出二者有显著相关关系;模拟现场粘捕率为100%(硬纸板)、80%(牛皮纸);现场试验经连续粘鼠7d后,鼠密度由2.62%下降到1.11%。结论:该粘鼠胶板使用安全、粘鼠效果好,采用剥离强度及粘捕鼠率可评价粘鼠胶板的粘鼠效果。
以防鼠设施为主的综合防制城市家鼠试验
易建荣1; 林锦炎1; 麦振全2; 黄浩泉3; 雷德金2; 庄敏1; 胡永成1; 阴伟雄1
摘要1026)      PDF (89KB)(594)   
目的:探索省力、省药、简单、易操作的灭鼠达标巩固措施。方法:比较以防鼠设施为主,通过鼠情咨询,结合定时、定量投放灭鼠药,与经常性投放灭鼠药和突击灭鼠方法的巩固效果。结果:试验区与对照区鼠密度一直保持较低水平,且从1996年初至1997年底均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3%)以下,但试验区投入的劳力、药物和工作时间均较对照区的少,且有明显差异( P<0.001)。结论:以防鼠设施为主的方法可节省劳力,且经济、简单、易操作。
灭幼宝对动物毒性观察
易建荣; 胡永成; 方苓; 阴伟雄; 林立丰
摘要439)      PDF (522KB)(558)   
三种拟除虫菊酯对低抗药性蟑螂现场防制研究
林立丰; 蔡松武; 张紫虹; 阴伟雄; 安志儒
摘要1249)      PDF (170KB)(552)   
笔者采用WHO蟑螂抗性测定方法,测定试验区美洲大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并观察crackdown、凯素灵、奋斗呐对蟑螂滞留杀灭效果。该区蟑螂对溴氰菊酯属低度抗性;3种杀虫剂在使用剂量各为15mg/m 2、15mg/m 2及30mg/m 2时,对蟑螂都有很好的滞留杀灭效果,而且crackdown有更快的击倒作用,施药后3个月,蟑螂密度被控制在很低的水平。
灭幼宝(S-31183)杀灭蚊幼虫效果观察
林立丰; 安志儒; 阴伟雄; 黄湘东
摘要1187)      PDF (1040KB)(580)   
拟保幼激素杀虫剂S-311830.5%颗粒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致倦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Ⅳ龄幼虫有很强的阻碍羽化作用,其半数阻碍羽化浓度(EC 50)分别为0.047、0.13、1.57μga·i/L;对3种蚊幼阻碍羽化率达95%以上的使用浓度分别是0.27、2.43、24.3μga·i/L致倦库蚊幼虫发育受药物不同浓度的影响,幼虫被药物处理后,大部分死亡出现在蛹期,但浓度在0.09μga·i/L,部分幼虫在羽化期死亡,成蚊(羽化不全)死亡率是13.1%;当浓度提高为100μga·i/L,幼虫期死亡率达6.7%,蛹死亡率为93.3%;此外,该制剂有较好的滞留效果,100μga·i/L时对致倦库蚊幼虫滞效达1个月以上。但该制剂直接对蚊蛹药效不明显。
杀它仗毒杀家鼠试验研究
安志儒; 易建荣; 庄敏; 阴伟雄
摘要1014)      PDF (560KB)(635)   
本文报告实验室选择性适口性试验结果,证实褐家鼠对杀它仗颗粒毒饵的接受性很好,摄食系数为1.17,试鼠死亡率为95%,试鼠均为出血而死,死亡期在给药后2~3天。在两个鼠密度高的现场灭鼠试验中,分别间隔限量投放0.05%杀它仗毒饵及饱和投放0.2%敌鼠钠盐毒饵,都取得一致的灭鼠效果;杀它仗试验区户均耗饵量48.7g,敌鼠钠盐试验区户均385.0g,前者可节省87%诱饵粮,且灭鼠效果、毒饵的接受程度和节省劳力等亦优于第一代抗凝血剂,值得推广应用。